【沙丘瀚戰】
《Dune》 原定在2020上映﹐但因疫情影響院線停業,而片商導演為了最佳觀影體驗堅持要在戲院上映,決定延期一年上映,終於將在9月16香港正式上映。
《Dune》 故事背景發生在距數千年之後,年歷已經到了5位數的年份,人類已經離散到不同的星球﹐亦分成了數個部族,由四大家族所支配。但人類對獨特資源(spice)依然有共同的需求,於是家族間展開了爭鬥。故事簡介到此為止,說太多會影響趣味,大概了解已經很足夠。此文主要想說的是製作上,為什麼Dune會是必看的經典。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早在1971,已經有片商買了Dune小說的改編版權,先後交到幾個導演手上處理都流產終結(包括David Lean、Alejandro Jodorowsky、Ridley Scott),當中要數Alejandro Jodorowsky(對,就是拍美學經典聖山Holy Mountain的導演)對製作的推進最大,單是前期的製作已經費掉900萬(美金)預算中的200萬,寫出了長達14小時的劇本、分鏡厚得如兩本黃頁、找來了強勁的班底:後來為異形系列擔任設計的H.R. Giger及飛船設計的Chris Foss、演員班底甚至大膽找來演出費叫價100,000一小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Dalí、原聲由Pink Floyd提供(這點在2021年版有保留),陣容在可謂史無前例,可惜導演野心太大,經費不足,最終流產。
【1984的畸胎】
Alejandro Jodorowsky計劃告終後,片商趕在版權到限前於1981年找來David Lynch重啟計劃。但是創作空間小,原本四小時的長達版剪成兩小時,大量人物的關系無法說清,加上後期視覺特效技術的不成熟。出來的成品獵奇地難看。Alejandro Jodorowsky看後亦高興得大呼垃圾,慶幸自己的心血沒有與此版本拉上關係,依然相信完美的Dune版本完壁保存在自己的工作室中。而David Lynch亦因此留下導演生涯的污點,此後不願再提及。
【Denis Villeneuve的導演觸角】
作為現世代最被受注目的導演之一,Denis Villeneuve擅長拍攝歷史性事件去彰顯人性,即使16年轉戰科幻題材,觀眾亦能在《Arrival》感受到愛的偉能、能在《Blade Runner 2049》中體驗到身份失落的虛無感,在氛圍的營造及對人心的細膩表達,在當今都是首屈一指。在他的執導下﹐我們可以期望,《沙丘瀚戰》不只是史詩式的科幻大戰片,更會是對少年主角(Paul)的成長有深感觸的電影。
【科幻片之母】
上面提到Alejandro Jodorowsky湊成的班底最終解散,但該次的埋班卻衍生出後來的諸多經典,例如Ridley Scott其中一份沒有採用的劇本,聯合H.R. Giger及Chris Foss的設計終於拍成了《Alien》、亦觸發了後來的《Blade Runner》;Star War系列基本上有一半設定都是來自Dune;影界之寶如宮崎駿的《風之谷》、George Miller的《Mad Max: Fury Road》都可以看到Dune的身影。這部沒有被拍成的電影、卻深遠的影響了科幻片的輝煌發展。
所以看《沙丘瀚戰》其實就是在追拜先賢的儀式行為,如果從中看到子嗣科幻片列所繼承到的基因特質,會更能夠感受到Dune的宏大及地位。
-梅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