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處逢生 裂縫中生長

🖋️你所住的香港,要怎樣形容呢?🖋️
Karen Cheung,呢位經常係show出沒、你可能見過嘅熟悉面孔,就係近幾年嘅刺激下,寫咗呢本十分私人又大家relatable嘅回憶錄。透過口述經歷去繪製香港地圖、回憶及感情。

佢同香港人一樣,都會面對日常問題: 會為一朝起身見到盥盤仲有一大堆碗未洗而感到頹、花時間搵巴士路等等等等。同大眾面對一樣嘅處境但佢嘅選擇又有啲唔同:讀完law degree但係畢業揀左揸筆搵食、揀租樓唔買樓、走入工廈睇indie show……雖然書中提及好多香港醜陋的一面、同時又覺得自己嘅選擇有啲愚蠢,但係言詞之間始終睇得出佢好鍾意誠心嘅自己、好鍾意孕育自己嘅呢遍土地。書入面有一句我好鍾意「But here—this is the only place I want to be, homed, with you.」幾總結到香港人心態,至少我係。

🏭工廠地帶 另一個香港世界🎼
向大家推薦呢本書,因為其中有相當嘅篇幅以報導文學式嘅手法紀錄了香港獨立圈嘅生態,特別係同工廠嘅關係。呢個都係我一直認為香港indie圈點解俾人感覺咁難進入嘅地方:無入門指南,而Karen書中所寫嘅其中一章〈Welcome to the Factories〉就補上左呢個缺點。

係工廈睇show嘅心情、睇住每隊band嘅起落、見證演出場地嘅轉變甚至沒落,都係我地音樂愛好者好關心嘅事,Karen都有好好一一寫低,手下嘅文字有著整個圈子嘅經歷。無論係為獨立音樂圈留下文字紀錄,定係俾圈外人閱讀作入門了解,《The Impossible City》都係相當好嘅讀物。

章節中亦不乏我們熟悉的名字:黃衍仁、Tomii Chan、David Boring的劉靜,雖談不上專訪,但生活相處中的日常對話同情節,更加顯得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同埋更真切咁表達到香港對樂手嘅不友善之處,而佢地又點樣自處。值得一讀。

係香港咁嘅環境,每個樂手都憑自己手牌玩了獨特又傑出的一手,引用書中一句貼切嘅形容「They Blossomed in hong Kong under impossible conditions, sprouting from cement.」多謝圈中嘅每一位令香港咁有生機、亦令我地生活生息不少。呢本書,就似作為長期受益於香港圈子嘅回饋禮物。

-梅迪斯

《The Impossible City》各大小書局有售